2008年8月28日 星期四
力量向希望
有這麼一群人,在二十世紀五○年代,跨過半個地球,千里迢迢地從富裕的瑞士抵達貧脊偏僻的臺灣東部海岸山脈。正值青壯的他們,為信仰獻身,在風光明媚的海岸線上建立美麗的教堂、醫院、學校、智障中心。
他們並非不想念瑞士的家鄉,但若你有機會遇見他們,他們會異口同聲地告訴你:
「臺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而臺東縱谷更是臺灣最漂亮的所在。」
-------文章節自積木文化新書《海脈山岸的瑞士人》書籍介紹-------
這次的旅行就是這樣很自然的紀錄了許多在海岸山脈下美麗的教堂
基督信仰我真是完全不熟悉啊
大學時代修的宗教史在寫完申論題後就被我忘在考卷紙上
本就想說將一些教會建築照片貼出來就是
但最近恰巧在報紙副刊看到「海岸山脈的瑞士人」的文章摘錄
引起了一窺究竟的好奇心理
搜尋了一些網路資料
在地圖上翻翻找找那些不知在旅行的什麼時候隨意拍下教堂的名稱
拼湊出一些我所不知道的故事
在此先說明:因為拍照時也沒想說要記錄下名稱
所以那些教堂教會的名稱是後來翻地圖及網路資料所拼湊出來的
如果有誤也請大家不吝指教^^
----------------------------------------------------------------------------
金崙溫泉教會
要往多良去
但在路上看見大武山自然保留區的指標
車一轉就進去了
教育教室已經關門
心想今天不會是那該死的星期一休館日吧
大冠鷲在山腳下飛翔
----------------------------------------------------------------------------
賓茂金崙教會
路一直轉來轉去然後隨意的迷路
最後去了哪裡其實我也不太清楚
建築好像還在最後整修
左側的圍牆有美麗的彩繪玻璃窗及媲美民宿的側門
在賓茂聚落隨意走逛
兩個在金崙火車站就遇到的小孩不停的與我不期而遇
以著那種考數學時才會有的疑惑眼神和我交會
----------------------------------------------------------------------------
多良聚落十字架
多良反倒是刻意去的地方了
去年未見的十字架在今年夏天以著幾十公尺一個的頻率出現在路旁
我止步在多良長老教會前的部落聚會所沒去打擾
留下那些守護海洋守護部落的十字
----------------------------------------------------------------------------
新香蘭長老教會
在公路上往香蘭部落看去就可以看到一座很漂亮的教堂
部落也很可愛
教堂前許多孩子聚集在一起玩耍
沒想要去打擾
回繞了一圈在下方的民宅旁拍下日落前的剪影
----------------------------------------------------------------------------
初鹿教會
因為是初鹿所以圍牆上有鹿嗎
其實教堂前方紅磚牆、小黃花的景致更加吸引人
----------------------------------------------------------------------------
龍田天主堂
隨意拍下的
只是不知道為什麼每次在鏡頭中一定會有很難躲避的電線
是一種象徵嗎?
----------------------------------------------------------------------------
鹿野教會
我要坦白說鹿野教會是那種前面都拍了這間也不能免俗的心態拍下的
而且那時候個人整個心思全放在想上廁所卻苦無衛生紙的狀態
在下坡的路上看見:
鹿野國小----->有廁所
小七----->買衛生紙
我只能說鹿野教會我對不起你
----------------------------------------------------------------------------
富里基督長老教會
我很喜歡的一間
仿西方巴洛克式建築的外型
圓拱形列窗的風格優雅而特殊
鏤空的十字架也很漂亮
是當時富里街上的主要地標
尤其喜歡門口這顆洗石子的星星
Lucky seven,lucky star啊
又美麗又帥
----------------------------------------------------------------------------
這間也是在富里拍的
可是我真的沒有它的資料
上方又是一條某種象徵意義的電線
----------------------------------------------------------------------------
東河興昌長老教會
圓拱的屋頂頗有些回教的感覺呢
東河鄉簡介是這樣寫的:
民國60-70年代本鄉原住民幾乎都信仰外來教,當時成群結伴大家一起做「禮拜」是每個原住民聚落一週的大事,70年以後因台灣經濟起飛,原住民生活水準提升,加上外來教物資資源逐漸減少,部份原住民同胞又慢慢的改變信奉道教,農曆初一和十五也跟著平地人拜神拜祖先。宗教雖是心中的一種信仰和力量,在時代洪流的沖激中,也有那一份的無奈感!
----------------------------------------------------------------------------
都蘭教會
正面的船形造型很特別
好像側面看會變成翎角鴞吧
其實我最喜歡的是旁邊一間小建築屋頂那個最簡單的十字
很堅定的感覺
----------------------------------------------------------------------------
再來談談一些我沒有遇見的人
照片/白冷會提供 再節自聯合新聞網網路照片
半個世紀前的白冷會士。除了第三排左邊算來第三位的澎海曼神父依然健在於瑞士外,照片中所有的白冷會士都已凋零。照片第一排左邊第一人、身著白上衣者為當年在台東開教的錫質平神父。
在《海脈山岸的瑞士人》一書中,作者范毅舜用圖片和文字寫出一段又一段記錄白冷會士的故事,雖然我只先看了報紙及電子報上的部分內容,但是我很感佩那些無私為這片土地奉獻的人們,就算我們撇開信仰不談。
白冷會成立於1921年的瑞士,最重要的目標是協助建立地方教會。試想在六十年前,這些和東方小島上的人們有著截然不同臉孔的神父及會士們,他們坐上渡輪,帶著微笑飄洋過海的來到海岸山脈下,在山與海之間默默的付出,也留下了許多美麗的教堂。如今許多老人家已經凋零,既使再深刻的過往都會變成歷史,歷史又變成令人複誦的傳奇,傳奇最後被歲月淘洗成一種傳說,逐漸被人遺忘,但這些在綿延的海岸線上留下動人記憶的美麗人們,他們的心意會永遠留在這土地上,在六十年後的今日,被我看見。
我曾經思考過,為什麼原住民的信仰大多是天主教或是基督教,我想很大一部份跟那些傳教士們有很大的關係吧。在我們所知道的台灣歲月中,原住民部落的民生物質一直是較為落後的,自清領時期以來,一群憑著信仰力量的人們來到台灣,無所求的為原住民們帶來教育、帶來醫療更帶來精神上的慰藉,當那些外國人來到異鄉,以著自己的方式愛這片土地時,我們在做什麼?這社會需要更多可愛的人們,能夠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計較付出的人。
說太多了,一些有感啦,太長快轉也沒關係,只是這些思緒不寫出來會在我腦袋一直轉不出去。
都蘭...我又想起北原山貓的歌曲XD真是大不敬
回覆刪除新香蘭那張我很喜歡,有種...教會對於當地人而言就像那陽光一樣。
能夠仰望的溫暖,並帶來希望。
都蘭.北原山貓.大不敬
刪除其實我也在都蘭看到很不敬的橋
之後再來說
我也喜歡新香蘭那張
想不到MOGU也收集那麼多教會
回覆刪除讚!:)
大家都好讚!!
刪除我從頭看到尾,都起著雞母皮,真是奇妙!
回覆刪除我們家小孩年幼時都讀初鹿教會托兒所溜,以前不長那樣的!
我到初鹿教會時有想到你和你小鳥姊姊喔
刪除在過去一直看到那些龍過脈幾鄰的路標
每每到了東部都會不由自主想蒐集教堂耶...
回覆刪除對阿
刪除也還好東部有這些教會給人希望
老師的好文章,謝謝!
回覆刪除難得心血來潮蒐集資料才認真寫的文章
刪除(意思是說之前的都是隨便寫寫嗎??哈哈)